晨被自家媳妇给拉出了剪辑室。
说是要给陆晨换换脑子,带他去玩玩。
对此,陆晨也没什么意见。
也顺便给周铃和戴磊放了假,自己都该换脑子了。
他们也差不多。
柳施施换脑子的方式,就是拉着陆晨走进电影院。
看电影。
看《摔跤吧爸爸》。
和陆晨想象的差不多,这部电影一上映就爆了。
看完之后。
柳施施开口说道:“国产电影新的题材又要出现了。”
对于自家媳妇的这话,陆晨还是挺赞同的。
这部电影实话实说。
还是值得学习的。
作为体育题材电影,难免受到诸多不利因素束缚,很难拍好,想要拍得叫好又叫座,则难上加难。
《摔跤吧!爸爸》这部电影虽然是体育题材,而且是摔跤,可谓是冷门中的冷门,但内容却很接地气,既好看又励志,温暖而打动人心,难怪能吸引观众,并引发共鸣。
男主人公马哈作为一名退役摔跤运动员,一直有一个梦想,就是为印度夺得世界级摔跤冠军奖牌。
为此,他不顾世俗偏见和亲人反对,毅然决然地把两个女儿推上了摔跤之路,并亲自为他们培训……这样的剧情安排,把枯燥的摔跤训练及比赛贯穿在了精彩、感人的故事之中,寓教于乐,自然容易成功。
这种题材的电影肯定得直面社会,揭露现实。
做不到这点,想要拍好。
很难。
艺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,总之要反映生活,该片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。其中对男尊女卑、世俗偏见、体育发展不均衡、官员不作为等现实问题的批判精神,还是值得思考的。
“很多导演大概率又要被打击到了。”最后,陆晨开口说道。
以人观己,委实汗颜。
看完《摔跤吧爸爸》,很多导演都会升起一丝的羞愧感。
情况何以至此?
理由比比皆是,
总之一句话,那些被分析出来的理由,在陆晨看来,反而愈发证明了我们对体育电影缺乏正确认知。
比如有评论讲,华国运动题材的症结在于“体育人不懂电影,电影人不懂体育”,这几乎是一句废话。
隔行隔山,体育与电影本就是两拨从业者,普世皆是如此。
也没见丑国哪位导演是运动员出身,或者欧洲哪位奥运冠军弃武从文、折桂柏林戛纳威尼斯。
比如又有评论讲,华国体育电影煽情过度、不是把自己当催泪弹就是当励志鸡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