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晨打趣道:“你觉得吴蓥抗得起票房,还是余光头抗得起票房?他们无非是想借我的名头赚钱而已。”
也得好好的休息休息。
“怎么,有人找你们了?”陆晨有些好奇的问道。
足以说明柳施施成长了不少。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从来都不甘于寂寞的电影人又如何能够免俗呢?他们很自然的就会以好来坞的标准为标准,以能够在国际上获奖为最高目标。
“你得学会放手。”陆晨笑了笑说道。
国际着名影星之类的,比如龙叔他们。
很多人的回答是:古已有之。
“算是吧。”
电话里,柳施施也是长长舒了一口气的说道:“我这边总算也是结束了,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做制片人远比做演员还要累,演员只要把戏拍好就行了,而制片人什么都得管。”
其实,很多电影是没有全球上映的资格的。
他这个导演也挺辛苦的。
这么说吧,《我不是药神》能播是福报,得到国际认可根本不用想了。
或者说大卡司阵容是全球票房的标配。
“这部电影……”
最简单的例子。
走出国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
“学得文武艺,售于帝王家”,
而现在这些发行公司找上门来,想要发行《忠犬八公》和《我不是药神》。
大卡司 大ip=高票房的公式在国内虽然已经不灵验了,但是在国际上还是挺灵验的。
这是实话。
至于《我不是药神》。
要么演员特别厉害。
柳施施问道:“你准备把它放出国门吗?”
这段时间她的进步还是挺大的。
在这样一种心态的支配下,他们拍出来的电影会尽量迎合谁的口味,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虽然这实际上是和当前华国文化界、知识界的主流思潮是有直接关系的。
简单的检查之后。
明显就是想打着陆晨的名头骗钱。
因此,不论是持何种观点的文化人,也不论是官方还是个人,都以“国际学者”的头衔为荣,都以参与学术和文化的国际贸易为荣。
那么,在华国的文化界、知识界,这样一种思潮为什么又能够占据主流呢?
这段时间国内的导演好像都很热衷为外国市场拍电影。
现在是全球化时代,丑国老大是最值得依附的,所以大家都费尽心思揣摩丑国人的口味,难怪之前有人猜测国师的《英雄》是专门拍给小布什看的呢!
要么导演特别厉害,比如世界级别的导演的作品。
……
从《寄生虫》身上就可以找到答桉。
在家里面休息的时候。陆晨接到了自家媳妇的电话。
能够真压住徐光头和吴蓥,虽然这里面有他的原因,但是能够在剧组毫无波澜的情况之下拍完《我不是药神》。
“明白了。”
陆晨摇了摇头道:“放在国内就行了,没必要,有点得不偿失。”
华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一种依附权贵的传统,封建时代自不必说,
又或者ip特别强大,比如漫威宇宙电影。
如今。
从结局就可以看出来了。
这样的结局根本没迎合欧美主流社会价值观啊,药神是彻彻底底本土的、接地气儿的、反应华国某一方面社会现象的片子,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幻想。
否则的话,很难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的。
从柳施施的语气之中,陆晨也听得出来。
隐隐的已经有成为柳老板的潜质。
陆晨也给自己放了个假,这段时间,辛苦的可不光是演员和剧组的工作人员。
实话实说
近代以来也仍然如此,依附性这一特征从来就没有真正消失过,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附不同的权贵而已。
他们对奥斯卡奖的渴盼程度,其实是绝不亚于冷宫中的宫女对皇帝“临幸”的渴盼程度的。
《忠犬八公》的话,到还可以。
诚如有的学者所言:“在国内当前主导的思想和知识视野是所谓‘回归世界主流文明’,这种观点简单地将丑国定位为‘文明’”。
陆晨的名头还是挺值钱的。